📞:13771965805

三山岛远古文化

远古人类塑像

三山岛考古是遵照中央文化部【考执字(1985)第261号】文件精神,于同年11月29日组成了由南京博物院主持,上海大学师生、苏州博物馆和吴县文管会共同参加的联合发掘小组,开始了紧张有序的发掘工作。并明确了“要有利于科学发掘、有利于科学研究、有利于古文化遗址的保护、有利于风景区的规划和建设”的原则。

微信图片_20171115104248

三山岛旧石器遗址在三山岛北峰西侧分布范围,长约60米,宽约12米的窄长湖滩上,总面积约700多平方米,实掘面积36平方米,文化层厚度约40厘米,出土5200多件石制品(包括部分残次品)。据分析,这里很可能是古人类制作石器的加工场所。

动物化石的发觉点,选在垂直发育于石炭系上统船山组灰岩中的裂缝里。灰炭层面倾向东北,倾角为21度。裂隙走向近南北,宽3米,厚4米,纵深露出部分长8米,相对标高约35米。堆积物为褐红色亚粘土,无层理结构,化石散布在这种堆积物的下部为多。这次出土有各种动物的牙齿,上、下额骨,粪便化石共600余种,及大量动物的骨骼。除以前发现的5目18种动物化石(即:灵长目【猕猴】,兔形目【黑鼠、豪猪】,食肉目【貉、棕熊、西藏黑熊、鼬、狗獾、最后鬛狗、猞猁、虎】,偶蹄目【野猪、似水鹿、斑鹿、鹿、牛】。此外,又新发现了犀牛和狼的牙齿化石。)

三山旧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的发现,给太湖地区乃至长江下游地区的古地理、古气候、古动物、古人类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从出土的化石看,三山动物群的性质既不同于我国南方更新世中晚期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又与我国北方的动物群有一定的区别,三山动物群具有南北方动物混合的特征。从而推测,当时三山属于平原丘陵,山上树木葱茏,平原满是草地,植被十分丰满;而气候较现在寒冷。

三山古文化遗址的发掘,不仅为太湖地区成陆年代的考定、海岸线的变迁等等的变化,提供了有力的例证,也是长江下游史前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他填补了我国旧石器分布的空白。从发掘出土及附近采集到的石器标本看,与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有显著的区别,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石核石器和石片石器都有,多用变质岩作为原料,而以凹刃刮削器为代表性器物。打制十分讲究,在打击而成的月牙状凹刃上,都留有修理的疤痕,刃口又经加工,打击成细牙密布的锯齿状,使切割锋利。而这些旧石器,经专家考证,当为距今1.2万年以前古人类留下的遗物。这说明1万余年前这里已经有人类在太湖流域劳动、生息与繁衍了。以前史书上记载,太湖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最早为距今6000-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如今,该历史应向前推进4000-5000年。人类在这里的活动史,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三山岛古文化遗址的发现,具有重大的意义。

5-3出土旧石器

三山古文化遗址的发掘,起因于1984年4月11日,苏州市园林局工程师黄玮到三山作风景资源调查,他在当地风景文物义务保护小组组长韦鹤鸣等陪同下,首先在北峰西侧清风岭下发现一个被壅塞的溶洞;又在小姑山、龙头山等地的采石场留下的赤红泥沙中发现兽骨化石,色白而沉淀,较一般骨头坚硬、沉重,是在江南地区甚为少见的古哺乳类动物化石,这是黄玮到三山调查的意外收获。四月下旬,南京博物馆考古部专家张祖方、吴永清得悉后得到省文化厅批准,即赶来吴县往三山作实地考察,对清风岭作初步试挖,掘进6米深、约4平方米,延时参差颇堪观赏,张祖方还蹬洞顶山包,用力蹬地,发出咚咚之声,断定为溶洞无疑。洞口附近还发现有燧石,此石常被古人类用作石器的原材料。尔后逐级上报,经中央批准后正式开挖,并取得丰硕成果。

微信图片_20171115103731

原始先民生息地 化石纲石瑰集处 三山岛

三山岛,居江浙两省交界,位于东西两山之间的太湖中,扼苏、湖、杭、锡太湖航道及 “申芜运河”之咽喉,昔日曾是太湖航运驿站。三山除本岛外还有厥山、泽山等岛,岛上大山、行山和小姑山三山相连因而得名,为东山镇所属的行政村。

三山岛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早”!三山岛是苏州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先民繁衍生息地,早在一万二千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就有人类先祖活动。1985年12月,南京博物院组织考古队对三山岛进行发掘,出土了5263件石器及大量哺乳类动物化石。出土的石制品有石核、石片、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锥、钻、砍砸器和雕刻器等。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计五个目十八种,时代约为21500年前至12300年前之间的晚更新世中后期至全新世初。这次发掘为这一地区的史前考古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

江南,给我们的印象总是杏花春雨、总是幽街深巷、总是粉墙黛瓦,总是耕读传家,唯独来到三山岛,我们可以感受到电闪雷鸣、野火冲天、狂奔呐喊、人兽搏斗这种原始的惨烈的生存方式。

登上三山岛,来到作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的三山岛旧石器时代遗址及哺乳动物化石出土处,人们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来到人类先祖茹毛饮血的时代。

微信图片_20171115104243

古三山岛人是如何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的呢?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幅图景:

那是在第四纪冰川期或间冰期,气候寒冷,海平面下降,很多浅海都变成陆地,三山和西山、东山等处与陆地连为一体。以后太湖水面形成,低地没入水中,三山、东山、西山等相对的高地各自成为岛屿,这也就是太湖七十二峰的来历。

三山岛的古地理环境以低山丘陵的森林草原为主,岛上有丰美茂密的草木和水源。三山岛的土著居民和众多的哺乳动物包括猕猴、兔、黑鼠、豪猪、貉、棕熊、鼬、狗獾、虎、野猪、斑鹿、水鹿、牛、鬣狗、猞猁等生活在一起。

我们可以想见,古三山岛人以洞穴为屋,用树叶遮体,披发纹身,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群居生活。每天清晨,男性集体出发,他们利用石器、长棍,投掷击打被围截的动物,人兽的呐喊声、咆哮声、狂奔的脚步声响成一片,人们在对动物捕杀的过程中也会伤亡,但非如此便不能获得果腹的食物,这是一幅极其血腥的场景。古三山岛人还会捕捞鱼类,女性则主要从事采集和种植,作为对食物来源的补充,然后他们点起篝火,烧烤获得的食物,共同分享。

资料摘自1993年12月苏州大学学报:

三山岛是石头的世界,除了化石以外,三山岛以出产太湖石闻名,这是它的第二个显著特点。

江南,给我们的印象总是温山软水、总是风清云静、总是诗情画意、总是吴侬软语,唯独来到三山岛,我们可以看到鑑铿嶙峋、嵯峨怪僻、尖锋利刃、瘦透漏皱的大自然馈赠的珍品——太湖石。

当年宋徽宗赵佶酷爱花石,专门设机构索求奇花异石等物,江南太湖地区因产太湖石而成为征集花石纲的重点地区。现在,三山岛上还有花石纲采石场遗址。它既见证了帝王的昏庸奢侈,也佐证了三山岛太湖石资源的丰富和精美。

三山岛的石头种类繁多,主要有船山灰岩石、栖霞灰岩石、黄龙灰岩石、玢岩石、角砾石、变质石、燧石、玛瑙石、方解石等,堪称奇山之石,石中灵秀。

三山岛的著名奇石板壁峰石削陡立,鬼斧神工,如一座天然的水石盆景,被誉为江苏石景一绝,画家亚明曾为此峰题诗:“吴越干戈史,此峰可作证。中华今一统,江南享太平”。

在三山岛小姑山北的湖滩有十二生肖石,玲珑剔透,有的如牛饮水,有的似羊半蹲,也有象龙虎争斗、鸡鸣犬吠,随人意境,心领神会,游人们常常前来观赏并“对号入座”。

三山岛上有一块狮身人面石,它不事雕琢,浑然天成,其姿态、其神韵、其面容都与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极为相似,大自然的造化实在让人觉得神奇莫测。由此登高,只见石窟一线直接蓝天,这就是“一线天”,石壁上有百岁老人谢孝思题写的“云梯”两字。再往上又见巨石一端架在悬崖上,一端凌空落在峰尖,犹如一座石桥悬挂在半空连接两峰, 由此构成一洞,人称“天门”。

三山岛仙人洞位于悬崖峭壁旁,据说为亚洲板块断裂层断头,是观赏夕阳落湖的佳处;

岛上的奇石还有牛背石、马脚印石、金鸡石;香炉石,以及看船老人石、痴汉等妻石、女娲补天石等等,可谓惟妙惟肖美不胜收。

对广大的游客来说,三山岛最吸引人的是它的湖光山色旖旎风光,那里环山翠竹,古木万千,鸟翔鱼跃,那里蓝天碧水,绿荫浓郁,空气清新,是难得的天然氧仓,现为国家级地质湿地公园。三山岛素有小蓬莱之称,唐张志和画过一幅“太湖三山图”,颜真卿题诗:“蓬岛仿佛而隐见,天水微茫而昭和”,宋曹熙“游三峰寺”记:“三峰古刹也,四面皆平湖,遥岭屏列空际,是山屹乎其中,孤绝而巧,世人呼为小蓬莱,以其与人境别也”……明王鏊“壑舟园纪”云:“天会登斯阁地,如睹海上三山,灵奇满目,又如长房缩地,身入壶中而不自知其已仙也”。清朝诗人吴庄“三山”诗:“长圻龙气接三山,泽厥绵延一望间。烟火洋中分聚落,居然蓬莱在人寰”。

三山岛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受太湖水体调节的影响,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三山岛朝可眺旭日东升,夕可望晚照太湖,静夜皓月当空,银波粼粼。雷雨前,彤云滚滚入波涛,雨后初霁,万里晴空舞彩虹,而且还时而突显“海市蜃楼”的神幻,令人叹为观止。

与海天佛国的普陀相比,三山毫不逊色,三山岛是江南的佛教胜地之一,岛内平均每0.18平方公里有就一座寺庙,著名的寺观庵堂有吴妃祠、中峰寺、三峰寺、关帝庙、清泉庵、兴复庵、新南寺、观音庙、观音堂、猛将堂等十处,虽大多已废,但仍有残存景物,部分已经恢复重建。

三山岛上的吴妃祠供奉着姑皇圣母菩萨,其原型一说是吴王阖闾的女儿胜玉,另一说是母系氏族时的部落首领若繇余氏。出人意料的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福建省不断有人来吴妃祠祭祀,说这里的圣母是妈祖的原型,她早于勇在海上救人的林默姑娘,是当年郑和下西洋时传到福建的。

三山岛于2005年被列入苏州市第一批控保古村落,2014年3月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三山岛“七堡八姓五十堂”,意即岛上有七个自然村、八大姓和五十余大户人家,岛上大姓首举吴氏,是吴王族延陵季札一支的后裔,次为秦,是著名词人秦观后裔,还有查、潘、许、蒋、黄、李等大姓,据史书记载,三国东吴丞相顾雍的祖父、东汉名士顾融曾举家隐居三山岛。三山兴起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村内保存着清俭堂、师俭堂、九思堂、荆茂堂、震远堂及秦祠、薛家祠堂等明清古建筑33幢,还有古桥2座,古井18眼,以及自唐宋以来的石雕、石碑和墓志铭等260多件。倘佯在三山岛上,四周花果满山,村舍掩映,阡陌交错,鸡犬相闻,置身桃花源中的感觉油然而生。

微信图片_20171115104252

 

三山岛,居江浙两省交界,位于东西两山之间的太湖中,扼苏、湖、杭、锡太湖航道及 “申芜运河”之咽喉,昔日曾是太湖航运驿站。三山除本岛外还有厥山、泽山等岛,岛上大山、行山和小姑山三山相连因而得名,为东山镇所属的行政村。

三山岛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早”!三山岛是苏州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先民繁衍生息地,早在一万二千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就有人类先祖活动。1985年12月,南京博物院组织考古队对三山岛进行发掘,出土了5263件石器及大量哺乳类动物化石。出土的石制品有石核、石片、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锥、钻、砍砸器和雕刻器等。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计五个目十八种,时代约为21500年前至12300年前之间的晚更新世中后期至全新世初。这次发掘为这一地区的史前考古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

江南,给我们的印象总是杏花春雨、总是幽街深巷、总是粉墙黛瓦,总是耕读传家,唯独来到三山岛,我们可以感受到电闪雷鸣、野火冲天、狂奔呐喊、人兽搏斗这种原始的惨烈的生存方式。

登上三山岛,来到作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的三山岛旧石器时代遗址及哺乳动物化石出土处,人们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来到人类先祖茹毛饮血的时代。

古三山岛人是如何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的呢?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幅图景:

那是在第四纪冰川期或间冰期,气候寒冷,海平面下降,很多浅海都变成陆地,三山和西山、东山等处与陆地连为一体。以后太湖水面形成,低地没入水中,三山、东山、西山等相对的高地各自成为岛屿,这也就是太湖七十二峰的来历。

三山岛的古地理环境以低山丘陵的森林草原为主,岛上有丰美茂密的草木和水源。三山岛的土著居民和众多的哺乳动物包括猕猴、兔、黑鼠、豪猪、貉、棕熊、鼬、狗獾、虎、野猪、斑鹿、水鹿、牛、鬣狗、猞猁等生活在一起。

我们可以想见,古三山岛人以洞穴为屋,用树叶遮体,披发纹身,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群居生活。每天清晨,男性集体出发,他们利用石器、长棍,投掷击打被围截的动物,人兽的呐喊声、咆哮声、狂奔的脚步声响成一片,人们在对动物捕杀的过程中也会伤亡,但非如此便不能获得果腹的食物,这是一幅极其血腥的场景。古三山岛人还会捕捞鱼类,女性则主要从事采集和种植,作为对食物来源的补充,然后他们点起篝火,烧烤获得的食物,共同分享。(资料摘自1993年12月苏州大学学报)

微信图片_20171115103738

2020年3月14日 14:55
浏览量:0
收藏